
现在出公差很方便,交通工具有多种选择,可乘飞机、高铁、普铁和快巴出行?;匾淦鹕鲜兰?0年代出行的方式,基本上只能坐火车。卧票、坐票很难买,经常要从“黄牛(票贩子)”手上拿票,一张票要多花10至20元。在车上坐十几个小时是常事。吃得差、睡得少、背得重……是那个年代出差的真实写照。
?如果路途超过8个小时,没有卧铺恐怕难以成行。我们那时候长途出差还有故意买坐票的。为何?为了多得一点补贴。当时的财务制度规定,如果不买卧铺票,那么卧铺票的百分之四十可以补助给个人。这对于月薪只有几十百把元的我们而言,是一个不小的诱惑。
火车上人满为患,过道上也是摩肩接踵,空气浑浊。坐在车上动弹不得,熬上十来个小时,腰酸背痛。白天还好一点,可以聊聊天、玩玩扑克。晚上就难受了,到了凌晨两、三点钟,实在受不了啦!在座位底下铺几张报纸,钻进去体验“底层卧铺”。鞋臭、脚臭、屁臭混在一起,全然不顾,瞌睡虫来了,没什么面子可讲了。这样的事情,我干过好多次。
火车上的饭菜又差又贵。当年虽然只有几元钱一个盒饭,但也舍不得吃。那时候方便面尚未流行,出发之前得准备好面包、饼干之类的干粮,再配两根黄瓜,旅途中随便对付一下。实在想吃饭,宁愿买站台上的饭也不买车上的。在京广线上运行,车到河南漯河赶快下去买个烧鸡打打“牙祭”。当年的漯河烧鸡很有名,味道好还不贵。
那个年代物资尚不丰富,出差还要兼任“采购员”,帮同事和邻居采购一些特产。到了一个城市,办完公事之后东跑西颠逛商店,耗费了不少时间与精力。我那时候年轻,购物不“里手”,费了一肚子劲,买回来的物品还不能令人满意。记得有一次到大连出差,帮人买了个落地式台灯,又重又占地方。提着它跨越千里,相当麻烦。如今回忆起来,真的有点“宝气”!
那时候出差住得很简陋。有一次火车抵达上海站已近零点,车站有不少介绍旅店的妇女。我们领导见一名中年妇女较朴实,就跟着她走,结果七弯八拐把我们带到一个澡堂子。我们十分不悦,但在小弄子里,人生地不熟,只好将就。在浴客休息的躺椅上无法“躺平”,折腾了一晚。清早便被澡堂服务员赶了出来,太窝囊!从那以后,我们再也不相信火车站的“带路党”了。
如今出差今非昔比。上天入地,火车提速,高铁奔驰,朝发夕至,极为快捷顺畅,社会前进的步伐让人惊艳!
责编:周媛
二审:唐剑华 终审:夏义凤
来源:株洲高新区(天元区)融媒体中心
下载APP
分享到